一、选择局部麻醉药应注意的问题
(一)局部麻醉药的组织渗透性不同
(二)局部麻醉药的毒性有差异
(三)不同的神经纤维对局部麻醉药有不同的敏感性
二、常用的局部麻醉药
(一)盐酸普鲁卡因(Procaine hydrochloride)
注入组织后1~3min出现麻醉,一次量可维持0.5~1h左右。本品穿透粘膜力量弱,不宜做表面麻醉。临床上应用0.5%~1%进行局部浸润麻醉,2%~5%的做传导麻醉;2%~3%作脊髓麻醉;4%~5%进行关节内麻醉。
(二)盐酸利多卡因(Lidocaine hydrochloride)
本品局部麻醉强度和毒性在1%浓度以下时,与普鲁卡因相似,在2%浓度以上时,其麻醉强度增强至二倍,并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扩散性,作用出现的时间快。能持久,一次给药量可维持1h以上。所用浓度:局部浸润麻醉0.25%~0.5%;神经传导麻醉2%;表面麻醉2%~5%,硬膜外麻醉为2%。
(三)盐酸丁卡因(Tetracaine hydrochloride)
本品麻醉作用强、作用迅速,并具有较强的穿透力,最常用于表面麻醉。毒性比普鲁卡因大12~15倍,麻醉强度大10倍,表面麻醉强度比利多卡因大10倍,点眼时不散大瞳孔,不防碍角膜愈合,因此该药常用于表面麻醉,可用1%~2%溶液。
 |
 |
图4-2-01 |
图4-2-02 |
三、局部麻醉方法
(一)表面麻醉(topical anesthesia)
利用麻醉药的渗透作用,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浅在的神经末梢,称为表面麻醉。
眼结膜和角膜用0.5%丁卡因或2%利多卡因;鼻、口腔、直肠黏膜用1~2%丁卡因或2~4%利多卡因;
每隔5min用药一次,共2~3次。一般将局部麻醉药滴入,涂抹、填塞或喷雾等方法大使药液作用于局部组织黏膜而达到麻醉效果。
(二)局部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esthesia)
沿手术切口线皮下注射或深部分层注射,阻滞神经末梢,称局部浸润麻醉。
常用浓度为0.5%~1%盐酸普鲁卡因。麻醉方法是将针头插至皮下,边注药边推进针头至所需的深度及长度。分为直线浸润、菱形浸润、扇形浸润、基部浸润、分层浸润(图4-2-01、图4-2-02、 视频018)。
(三)传导麻醉(conduction anesthesia)(神经阻滞)
在神经干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所支配的区域失去痛觉,称为传导麻醉。
优点是使用少量麻醉药产生较大区域的麻醉。使用浓度为2%盐酸利多卡因或2%~3%盐酸普鲁卡因,所用浓度及用量与所麻醉的神经大小成正比。传导麻醉种类很多,要求掌握被麻醉神经干的位置、外部投影等局部解剖知识并熟悉操作的技术,才能正确作好传导麻醉。现以牛腰旁神经与椎旁神经传导麻醉为例介绍(图4-2-03、图4-2-04)。
 |
 |
图4-2-03 |
图4-2-04 |
腰旁神经传导麻醉:是同时传导麻醉最后肋间神经、髂下腹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因而确定3个刺入点。 最后肋间神经刺入点:马、牛刺入点相同。用手触摸第一腰椎横突,游离端前角,垂直皮肤进针,深达腰椎横突前角骨面,将针尖沿前角骨缘,再向前下方刺入0.5~0.7㎝,注射3%盐酸普鲁卡因液10ml,以麻醉最后肋间神经的腹支。注射时应左右摆动针头,使药液扩散面扩大。然后提针至皮下,再注入10ml药液,以麻醉最后肋间神经的浅支。营养良好的动物也可在最后肋骨后缘2.5cm、距脊中线12cm处进针。
髂下腹神经的刺入点:马、牛刺入点相同,用手触摸第二腰椎横突游离端后角,垂直皮肤刺入进针,深达横突骨面,将针沿横突后角骨缘,再向下刺入0.5~1cm;注射药液10ml,然后将针退至皮下注射10ml,以麻醉第一腰神经浅支。
髂腹股沟神经刺入点:马与牛的刺入部位不同。马在第三腰椎横突游离端后角进针,牛在第四腰椎横突游离端前角进针,其操作方法和药液注入量同上( 视频019)。
(四)脊髓麻醉(spinal anesthesia)
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无痛,称为脊髓麻醉。根据注入部位的不同,分为硬膜外腔麻醉和珠网膜下腔麻醉。
 |
 |
图4-2-05 |
图4-2-06 |
1.局部解剖 脊柱由很多椎骨连接而成,各个椎骨的椎孔贯连构成椎管。脊髓位于椎管之中。在两个椎骨连接处的两侧各有一孔,称椎间孔,为脊神经通过的地方。
脊髓外被三层膜包裹:外层为脊硬膜,厚而坚韧;中层为脊蛛网膜,薄而透明;内层为脊软膜,有丰富的血管。在脊硬膜与椎管的骨膜之间有一较宽的间隙称为硬膜外腔,内含疏松结缔组织、静脉和大量脂肪,两侧脊神经即在此经过,向腔内注入麻醉药液,可阻滞若干对脊神经;脊硬膜与脊蛛网膜之间有一狭窄的腔,称为硬膜下腔。此腔往往紧贴一处,不能做脊髓麻醉之用;脊蛛网膜与脊软膜之间形成一较大腔隙,称为蛛阿膜下腔,内含脑脊髓液,向前与脑蛛网膜下腔相通,麻醉药注入此腔可向前、后阻滞若干对在此经过的脊神经根(图4-2-05)。
脊髓在腰荐部较粗大处形成腰膨大,腰膨大之后则逐渐缩小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周围发出较细长的荐、尾神经,共同形成所谓的马尾(图4-2-06)。
2.脊髓麻醉的技术操作
(1)硬膜外腔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extradural
anesthesia)
注射部位:硬膜外腔麻醉的注射部位有三处,即第一、二尾椎间隙;荐骨与第一尾椎间隙;腰、荐椎间隙,其中以第一、二尾椎间隙最为常用。腰荐间隙处椎管位置较深,操作不便,但在此间隙麻醉后,可用于腹部手术。
确定第一、二尾椎间隙位置最简便的方法是用一手举尾,上下晃动,用另一手的指端抵于尾根背部中线上,可探知尾根的固定部分与活动部分之间的横沟(即在第一、二尾椎间隙),在横沟与中线的相交点为刺入点(图4-2-07、图4-2-08)。针头垂直刺入皮肤后,再以45~60°向前下方推进针头,当感到阻力突然减退时,即可停止进针,确定在硬膜外腔后即可注入药液。注射剂量为:马、牛2%盐酸普鲁卡因10~15ml或1%~2%的盐酸利多卡因溶液5~10ml。
腰荐间隙硬膜外腔刺入点:马有两条线确定其位置,一条是沿椎骨棘突所引的中线,另一条是连接两髂骨内角的横线。两线的交点即为注射点;在牛,也应做两条线,第一条是沿棘突的正中线,另外一条线是两髂骨外结节的连线稍后方。
注射方法:用腰椎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后,徐徐推进针头,在穿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时可感到第一阻力突然消退,穿刺针即进入了硬膜外腔,即可注入药液(图4-2-09)。其注入药液的速度和压力与麻醉过程中的全身反应有一定关系,而与药液温度关系不大。一般按照15~20ml/min注入可防止全身情况的发生。
判定针头在硬膜外腔的方法:
①穿刺针通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感,阻力突然消失测定方法:当穿刺针芯抵达黄韧带时,使穿刺针连接生理盐水注射器或装空气的注射器,术者一面用力推动注射器针栓,一面将穿刺针缓慢向前推进,待穿刺针及注射器内的阻力突然小时时即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腔。
②负压试验:在穿刺针的针尾上滴一滴生理盐水,若针头在硬膜外腔时,由于负压作用,水滴就被吸进去。
③向硬膜外腔注入药液时,不觉得有阻力,推进时也无脑脊液抽出。
④气泡外溢试验:用注射器向穿刺针注入3~5ml气体,从针尾有气泡外溢。
注入量:马——2%盐酸普鲁卡因70~100ml;牛——2%的盐酸普鲁卡因80~120ml。
(2)蛛网膜下腔麻醉(subarachnoid anesthesia)
注射部位:在腰荐间隙,与牛的硬膜外腔麻醉穿刺点相同。
穿刺方法:按硬膜外腔麻醉方法进针,在穿刺过程中出现第一个阻力突然消失后,继续缓慢向深部推进针头,感到二次阻力消失时,可拔下针芯,透明清亮的脑脊髓液即可流出。连接玻璃注射器注入药液。注入药液需加温至35~38℃,若注入药液过凉,可引起动物全身发应,而注入药液的速度快慢对动物的影响不大。
脊髓麻醉的注意事项:
注入大量药液时要保持动物前高后低的体位,防止药液向前扩散,阻滞胸段的交感神经,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或阻滞胸部神经引起呼吸困难或窒息。此外,还应该注意到侧卧保定的家畜,其下侧的麻醉效果往往较上侧为好。
脊髓麻醉,尤其是蛛网膜下腔麻醉,要求严密消毒,否则有可能引起脑脊髓的感染。
进针操作要谨慎,防止损伤脊髓,导致尾麻痹或截瘫等后遗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