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症 当家畜食管发生梗塞,用一般保守治疗法难以除去时采用食管切开术,另外食管切开也应用于食道憩室的治疗和新生物的摘除。现以马牛为例。
二、局部解剖 马的食管起始于咽,终于胃,其径路沿气管的背侧向后行走,约在第四颈椎水平逐渐偏左,直到入胸腔之前,在第七颈椎水平转到气管左背侧,再经胸腔到腹腔.全长125~150cm。
食管在颈上1/3处背侧有喉囊、颈长肌,腹侧为气管,两侧有迷走交感神经干、颈总动脉及返神经,并以肩胛舌骨肌和颈静脉相隔。颈静脉的背侧是臂头肌,腹侧是胸头肌,两肌构成颈静脉沟。
在颈中1/3处,食管的背侧为左颈长肌,右腹侧为气管,左侧为迷走交感神经和颈总动脉、胸头肌、臂头肌、肩胛舌骨肌及颈静脉,最外侧为薄的皮肌。
在颈下1/3处,食管仍位于左侧,背侧为左颈长肌,右为气管,左为迷走交感干及颈总动脉。左侧的肌肉与中1/3基本相同,仅肩胛舌骨肌为一腱膜,皮肌较前为厚。
食管在胸腔先由第一肋骨和气管左侧穿过,在第三胸椎水平位于气管背侧,向后通过主动脉弓。在胸纵隔后部,食管背、腹侧有迷走神经的食管背侧干及腹侧干,背侧有食管动脉,约在14肋骨上端下方10~12cm处,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和贲门相接。
1.血液供应 为颈动脉的食管支供应食管血液。
2.神经分布 支配食管的神经为迷走和交感神经。
3.构造 食管壁分为4层。
(1)纤维板 为最外层,又名外膜,为白色结缔组织,被深筋膜包围,缺少浆膜。
(2)肌层 颈部为横纹肌,到心脏基底部变为平滑肌,颈部食管较薄,胸部食管变厚,管腔变窄,至贲门肌肉增厚,称为括约肌。
(3)粘膜下层 很疏松,便于粘膜扩张。
(4)粘膜 为灰白色,被以复层扁平上皮,以发达的粘膜下层与肌层相连,平时管腔很小,粘膜成纵褶。
牛的食管比马短而宽,食管中等程度扩张,直径约为5cm,平均长90~105cm,管壁薄,肌层全部为横纹肌,缺腹部食管。
三、术部 食管梗塞在马或牛常发生于特定部位,它们是:在颈上l/3部位,咽转入食管的起始部;胸腔入口:从第一肋骨到动脉弓的一段食管;在反刍兽由于括约肌机能降低而停滞于贲门。
在临床上常根据触诊或用食管探子探诊的方法确定梗塞位置。
四、保定与麻醉 侧卧保定,伸张头颈,也可站立保定,固定头部( 视频068)。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
 |
 |
图8-3-01 |
图8-3-02 |
五、手术通路及术式 通常分为上方切口与下方切口。上方切口是沿颈静脉的上缘,颈静脉与臂头肌之间,臂头肌下缘0.5~lcm处切口,是距离主手术食管的最近径路。若食管有严重损伤,术后不便于缝合,则应采用颈静脉下方切口,建议在颈静脉下方沿着胸头肌上缘做切口,术后能确保创液顺利排出(图8-3-01)。
不论是上方或下方切口,都必须沿颈静脉纵向切开皮肤12~15cm。
用外科刀切开皮肤和含有皮肌的两层筋膜,以钝性方法分离颈静脉和肌肉(臂头肌或胸头肌)之间的筋膜,在不破坏颈静脉周围的结缔组织腱膜的前提下,用剪刀剪开纤维性腱膜。在颈下1/3剪开肩胛舌骨肌筋膜及脏筋膜,而在上1/3和中1/3必须钝性分离肩胛舌骨肌后再剪开深筋膜,根据解剖的位置寻找食管。有梗塞的食管呈淡红色易辨认,当用手检查缺少异物的食管时,有柔软、空虚、扁平,表面光滑,而管的中央有索状(为食管粘膜)的感觉(图8-3-02、 视频069)。
在牛除用上述的颈静脉的范围作切口之外,有人主张在胸头肌与气管之间作为手术通路,沿胸头肌下缘作切口,切开皮肤和浅筋膜之后,用创钩将胸头肌向上拉,再切开深层筋膜。用止血钳向食管方向分离气管和肌膜间的结缔组织,再用剪刀剪开脏筋膜,即发现食管。此手术通路更有利于创液排出。
食管暴露后,小心将食管拉出,注意不得破坏周围结缔组织,并用灭菌纱布使食管与其他部分隔开,切开食管的全层,擦去唾液,谨慎地取出异物。
食管闭合必须确认在局部无严重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方可进行。第一层用铬制肠线连续缝合粘膜,第二层肌肉等用结节缝合,若食管壁比较完整,只用一次缝合也可以达到目的。
异物在食管内保留48h以上,管壁有坏死的倾向时,食管不得缝合,保持开放,皮肤可部分缝合,用浸消毒液的棉纱填塞。
有的病例是梗塞于胸部食管,手术通路是在胸壁左侧7~9肋骨。切断肋骨,打开胸腔,用手在食管之外将阻塞物体压碎或推移到胃,必要时也可用有长胶管的针头,将石蜡油注入食管,有助于梗塞物的排除。
牛食道梗塞若发生在贲门,可作瘤胃切开术,通过瘤胃用手或长钳,将贲门部异物取出。
当牛的食管梗塞在起始部时,可在颈部1/3处显露食管后,经食管切口向食管起始部插入胃导管,向口腔方向插顶,经口腔取出梗塞物。( 视频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