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外科手术及外科学> 家畜外科手术学 > 第十三章 四肢手术

 

 
第一节 内固定治疗的一般知识

  骨折的治疗常分为内固定和外固定,在临床治疗中用保守方法不能使骨片长期保持安定时;用非观血手术对骨折复位有困难时;解剖部位需要人为整复并要求强化固定时,都有必要采取内固定的方式。内固定的操作常常包括三个连续阶段:整复、内固定技术、关节制动。本文以小动物为主描述,同样对大家畜骨折治疗有参考价值。

图13-1-01 图13-1-04
图13-1-02 图13-1-03 图13-1-05

一、整复的一般方法
  内固定治疗之前,必须先使骨折片复位。开放整复在不同的解剖部位和不同的骨折类型的整复技术不能相同,但都必定要在眼的直视下进行。整复操作的基本原则是,要求术者熟知病部的局部解剖,操作时要求尽量减少软组织的损伤(如骨膜的剥离、软组织和骨的分离、血管和神经损伤等)。按照规程稳步操作,更要严防组织的感染。具体的操作技术可归纳如下几种:
  1.利用某些器械发挥杠杆作用,如骨刀、拉钩柄或刀柄等,借以增加整复的力量(
图13-1-01)。
  2.利用抓骨钳直接作用于骨片上,使其复位(图13-1-02)。
  3.将力直接加在骨片上,向相反方向牵拉和矫正、转动,使骨片复位和用抓骨钳或创巾钳施行暂时固定(图13-1-03)。
  4.两骨片上的直接作用力,同时并用杠杆的力(图13-1-04)。
  5.重叠骨折的整复较为困难,特别是受伤若干天,肌肉发生挛缩,采用翘起两断端,对准并压迫到正常位置(图13-1-05)。

二、关节制动(外固定)
  整复的骨折片在骨性愈合期间,要限制关节活动,进行外固定,其目的是使病畜疼痛减轻,减少骨折片离位、形成角度和维持解剖的正常状态。大关节特别是肘、膝关节的固定有利于保持硬和软组织的愈合,但由于长时间限制关节活动,也能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是纤维化、软组织萎缩,结果失去了正常运动的步幅;文长期限制活动关节软骨,由于营养不足产生不同程度的衰退;在生长期的动物的长期制动,呈现韧带松弛。所以限制关节活动的病畜,应根据具体情况,尽早开始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外固定的方法有多种,如硬化绷带、夹板绷带、改良式托马斯夹板绷带等。其具体技术详见绷带一章中描述。

三、内固定技术
  凡实行骨折开放复位的,原则上应用内固定。内固定技术需要有各种特殊器材,它们是髓内针、骨螺钉、金属丝和接骨板。上述的器材要长时间滞留在体内,故要求特制的金属,对组织不出现有害作用和腐蚀作用。当不同的金属器材相互接触,由于电解和化学反应,对组织产生腐蚀作用,也会影响骨愈合。
  内固定的治疗技术,是治疗骨折的重要方法,能在动物的不同部位进行,要想使内固定技术取得良好的效果,操作者要遵循下列最基本的原则。
  1.操作者要具有解剖的知识,如骨的结构、神经和血管的分布或供应、肌肉的分离、腱和韧带的附着等。
  2.骨的整复和固定,要有力学作用的观点,如对骨片间的压紧、张力、扭转力和弯曲力等,对骨的整复和愈合均有一定的影响。
  3.手术通路的选择、内固定的方法确定,要依据骨折的类型、骨折的部位等,作出合理的设计和安排。
  4.对X光照片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解释。X光摄影是骨损伤的重要依据,不仅用于诊断,也可指导治疗。
  内固定的技术如下:
  (一)髓内针固定 
  适用于长骨干骨折,髓内针的成角应力控制较强,而对扭转应力控制较差。髓内针有多种类型,从针的横断面可分为圆形、菱形、三叶形和V字型。使用最多的是圆形钢针,有不同的直径和大小。髓内针用于骨折治疗,既可单独应用,又可与其他方法结合应用。
  对稳定性良好的骨折,髓内针能单独使用。坚硬的钢针能稳定骨折的角度和维持长度。将针插入骨折两端的骨质层内。针太短固定效果差,但也不能长到影响关节活动。针的直径与骨折腔内径最狭部相当,把针挤住才能产生良好效果。
  髓内针固定技术有开放和闭锁两种,闭锁技术用于单纯骨折,骨折片容易复位。多用于股骨、胫骨、肱骨、尺骨和某些小骨的单纯骨骨折。
  当单独应用髓内针固定技术达不到稳定骨片的要求时,加用辅助固定,可防止骨片的转动和短缩。常用的辅助技术有:
  1.环形结扎和半环形结扎(图13-1-06-1、2
  2.插入骨螺钉时的延缓效应(图13-1-06-4)。
  3.Kirschner夹板辅助髓内针固定(图13-1-06-3
  4.同时插入两个或多个髓内针(图13-1-06-5)。
  5.骨间矫形金属丝对骨针的固定(图13-1-06-6)。
  髓内针固定的插入技术,有开放与非开放之分。对容易整复和整复后仍稳定的骨折,一般采取非开放式;针从骨的一端插入。而对开放性骨折,插针的方式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在开放整复后仍从骨的一端把针插入,另一种则是从骨折断端先逆行插入后,再将针改为顺行插入(图13-1-07)。

图13-1-06
图13-1-07 图13-1-08

  (二)骨螺钉 
  有皮质骨螺钉和松骨质骨螺钉两种。松骨质螺钉的螺纹较深,螺纹距离较宽,能牢固的固定松骨质,多用于骺端和干骺端骨折。松骨质螺钉在靠近螺帽的2/3~1/3长度缺螺纹,该部直径为螺柱直径。当固定骨折时螺钉的螺纹越过骨折线后,再继续拧紧,则可产生良好的压力作用(图13-1-08)。
  皮质螺钉的螺纹密而浅,多用于骨干骨折。为了加强螺钉的固定作用,先用骨钻打孔,旋出螺纹,再装螺钉固定。当骨干斜骨折固定时,螺钉的插入方向应在皮质垂直线和骨折面的垂直线的夹角的二等分处。为了使皮质骨螺钉发挥应有的加压固定作用,可在近侧骨的皮质以螺纹为直径的钻头钻孔(滑动孔),而远侧皮质的孔以螺钉柱为直径(螺纹孔),这样在骨间能产生较好的压力作用(图13-1-08)。
  在骨干的复杂骨折,骨螺钉能帮助骨片整复和辅助固定作用,对形成圆筒状骨体的骨折片整复有积极作用(图14b8)。

  (三)环形结扎和半环形结扎金属丝 
  该技术很少单独使用,主要应用于长斜骨折或螺旋骨折以及某些复杂骨折,为辅助固定或帮助使骨片稳定在整复的解剖位置上。该技术使用时,应有足够的强度,又不得过力而将骨片压碎,注意血液循环,保持和软组织的连接。用弯止血钳或专门器械将金属丝传递过去。如果长的骨折片需要多个环形结扎,环与环之间应保持在1~1.5cm的距离,过密将影响骨的活力。
  另外,用金属丝建立骨的圆筒状解剖结构时,不得有骨片的丢失(图13-1-09)。

图13-1-09 图13-1-10 图13-1-11
图13-1-12 图13-1-13 图13-1-14

  (四)张力带金属丝 
  多用于肘突、大转子和跟结等的骨折,与髓内针共同完成固定。张力带的原理是将原有的拉力主动分散,抵销和转变为压缩力。其操作方法是,先切开软组织,将骨折片复位,选肘突的后内或后外角将针插入,针朝向前下皮质,以稳定骨折片。若针尖达不到远侧皮质,只到骨髓腔内,则其作用将降低。插进针之后在远端骨折片的近端,用骨钻作一横孔,穿金属丝,与骨髓针剩余端之间作“8”形缠绕和扭紧。用力不宜过大,否则将破坏力的平衡(图13-1-10)。

  (五)接骨板 
  接骨板和骨螺钉是最早应用的接骨技术,接骨板的种类很多(图13-1-11)。经验指出,接骨时两侧骨断端接触过紧或留有间隙,都得不到正常骨的愈合过程,出现断端坏死或增殖大量假骨,延迟骨的愈合。在临床上为了使骨断端对接设计各样压力器,或改进接骨板的孔形等,目的是使断端密接,增加骨片间的压力,防止骨片活动。假骨的形成不能达到骨的第一期愈合时,则拖延治疗时间,不希望的副作用增大,严重影响骨折的治愈率。接骨板依其功能分为张力、中和和支持板三者:
  1.张力板 多用于长骨骨干骨折,接骨板的安装位置要从力学去考虑。应将接骨板装在张力一侧,能改变轴侧来的压力,使骨断端密接,固定力也显著增强。以股骨为例,长骨的体重的压力是偏心负担,其力的作用形式像一弯圆柱,若将张力板装在圆柱的凸侧面,能抵抗来自上方的压力,从而提供有效的固定作用。相反装在凹侧面,将起不到固定作用,由于张力板承受过多压力,再度造成骨折的条件。股骨骨干骨折,选择外侧作为手术通路,是力学的需要(图13-1-12)。
  2.中和板 将接骨板装在张力的一侧,能起中和或抵销张力、弯曲力、分散力等,上述的各种力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均可遇到。在复杂骨折中为使单骨片保持在整复位置,常把中和板与骨螺钉同时并用,以达到固定的目的。
在复杂骨折中也可用金属丝环形结扎代替螺钉,完成中和作用(图13-1-13)。
  3.支持板 用于松骨质的骨骺和干骺端的骨折。支持板是斜向支撑骨折片,能保持骨的长度和适当的功能高度,其支撑点靠骨的皮质层(图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