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外科手术及外科学> 家畜外科学 > 第十三章 四肢疾病

 

 
第四节 腱及腱鞘的疾病
图13-4-01 图13-4-02 图13-4-03

解剖生理
  腱是由多数胶原纤维束所构成,共分三级腱束,相互粘连。每小束胶原纤维是构成腱的最基本的一级腱束,外被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性腱内膜,多数一级腱束构成二级腱束,外被结缔组织束膜,即腱束膜;多数二级腱束构成三级腱束,外被腱束膜,即腱外膜。腱外膜与腱束膜相连。各级腱束膜中均分布有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在腱中有大量的传入、传出神经末梢与血管、淋巴管并行,分布于一﹑二级腱束膜中,能感受来自外界的机械性刺激。供给各级腱束营养的血液,部分来自肌肉,其余部分来自附近的动脉。指总伸肌腱的血液来自第一、二指(趾)骨背动脉的回旋支;指深屈肌腱的血液来自第一、二、三指骨掌侧动脉支;指浅屈肌腱来自指动脉的分支,其末端靠第二指骨掌侧动脉分支供给血液。一、二级腱束膜的结缔组织中有腱细胞,具有再生修补作用。当腱组织受伤时,该细胞开始增殖,并分化形成胶原纤维束,修补被损伤的腱组织。
  腱的机能是能传导来自肌肉的运动和固定有关的关节。指浅屈肌腱和指深屈肌腱在肌腹之下方各有其副头,固定于前臂和掌部,构成肢体稳定的弹性装置,以加固系骨和系关节的正常位置而支撑体重。腱的活动要比任何组织都大。

图13-4-04 图13-4-05

  腱在通过关节和骨处,具有方便其实现机能活动的粘液囊和腱鞘。腱鞘构成囊状的滑膜鞘包在腱外,它由纤维层与滑膜层二层所构成。纤维层位于外层,坚固致密,起固定腱位置的作用。滑膜层在内,由双层围成筒状包于腱外。在滑膜层脏、壁两层折转处有腱系膜联系。为神经、血管、淋巴管的通路。在两层滑膜间的滑膜腔中有扁平上皮状结缔组织细胞,能分泌滑液,当腱鞘发病时,滑膜液增多。
  四肢较强大的腱:在背侧的有指总伸肌腱和指外侧伸肌腱;在掌侧的有指(趾)浅屈肌腱、指(趾)深屈肌腱和悬韧带。
  四肢主要的腱鞘:在腕部的有腕桡侧伸肌腱鞘、腕外侧屈肌腱鞘、指外侧伸肌腱鞘、指总伸肌腱鞘﹑腕斜伸肌腱鞘、腕桡侧屈肌腱鞘﹑腕部指浅和指深屈肌腱鞘;在跗部有趾长伸肌腱鞘、趾外侧伸肌腱鞘、跟腱和趾浅屈肌之间的腱鞘、趾深屈肌腱鞘和趾长屈肌腱鞘;在指(趾)部有指(趾)浅和指(趾)深屈肌腱鞘(
图13-4-01图13-4-02图13-4-03图13-4-04图13-4-05)。
  马骡四肢的腱及腱鞘常发生屈腱炎、腱断裂和腱鞘炎。役牛和水牛也发生腱炎和腱鞘炎。

一、腱炎
  腱炎(tendintis)是役用马、骡、驴和役用牛的常发疾病。在马、骡、驴的前肢支持作用比较大,因而前肢发生腱炎也比较多。牛则相反,后肢发病率较高。一般屈腱比伸腱发病多,而在屈腱之中则指深屈肌腱多发病。
动物在生理的负重时,腱虽适当的自然紧张,但因腱有弹性,完全可以适应,如超过其生理范围,则引起病理变化,腱纤维因高度牵张发生炎症,甚至腱纤维的断裂。
  (一)病因、分类和病理 装蹄不当(蹄角度过小)、滑倒、使役不当(如役牛在水田或在泥泞路上长途拉运,马、骡长期休息后突然超强度使役)等都能引起腱的剧伸损伤腱纤维而发病。少数因外伤或局部感染引起腱炎。也有发生于蟠尾丝虫的寄生,引起非化脓性或化脓性腱炎。
  非化脓性腱炎:主要是发生于机械性损伤,在腱的止点或分叉的部位,腱的一级腱束或某些二级腱束发生断裂,在胶原纤维之间和疏松结缔组织内发生小溢血,局部血管扩张,血管渗透性改变,血管内液体渗出,腱内组织液积聚,胶原纤维发生肿胀,局部水肿。在腱束断裂的部位发生细胞浸润,腱束断裂处出血,析出纤维蛋白构成支架,组织细胞在此处分裂增殖,形成肉芽组织,最后机化形成瘢痕组织。腱炎发病后由于病因犹存,常在原发部位反复发病。因此在腱内以及在其周围结缔组织中伴发纤维性结缔组织增生,有时可能导致患腱与腱鞘粘连。患腱肥厚硬固,并丧失其固有的弹性。慢性经过时,患部经常增生大量瘢痕组织,由于瘢痕收缩而引起腱短缩,以至发生腱性关节挛缩。个别慢性腱炎时,在纤维性组织中沉积大量的石灰盐或生长出软骨细胞,软骨细胞骨化后引起骨化性腱炎。
  化脓性腱炎:常来自腱的创伤感染或由于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的蔓延,侵入病原微生物,常在腱束膜结缔组织内发生脓性浸润,引起化脓性腱炎,最终导致腱组织坏死。例如化脓性籽骨粘液囊炎,能引起指深屈肌腱炎,马的蹄冠蜂窝织炎,牛的腐蹄病等都能引起化脓性屈腱炎。
  侵袭性腱炎:很少发生。在蟠尾丝虫侵入部位发生慢性炎症过程,其特征为增生脆弱的肉芽组织,周围高度充血,有时形成小脓肿,有的在虫体外形成纤维素包囊,并在其周围有石灰盐沉积。某些慢性经过的病例,病灶钙化或瘢痕组织增生,最终腱组织肥厚,表面凹凸不平,腱组织弹性降低或丧失。

  (二)症状 急性无菌性腱炎时,突然发生程度不同的跛行,患部增温,肿胀疼痛。如病因不除或治疗不当,则容易转为慢性炎症。腱变粗而硬固,弹性降低乃至消失,结果出现腱的机械障碍。抑或因损伤部位的肉芽组织机化形成瘢痕组织,腱短缩,甚至与之有关的关节活动均受限制,此即腱挛缩。腱的挛缩和骨化,常能引起腱性突球。
  经常反复的损伤所引起的慢性纤维性腱炎,它的临床特征是患部硬固疼痛肿胀。病畜每当运动开始,表现严重的跛行,随着运动则跛行减轻或消失。休息之后,慢性炎症的患部迅速出现瘀血,疼痛反应加剧。故在诊断慢性腱炎之前,须保持病畜较长时间的安静。
  化脓性腱炎,临床症状比无菌性炎症时剧烈,常发部位在腱束间的结缔组织,因而经常并发局限性的蜂窝织炎,最终能引起腱的坏死。

  (三)治疗 治疗原则是减少渗出,促进吸收和出血凝固,防止腱束的继续断裂,恢复功能。
  急性炎症时,首先使病畜安静,如出现在肢势不正或护蹄、装蹄不当的病例,须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矫形装蹄(装厚尾蹄铁或橡胶垫)和削蹄,以防止腱束的继续断裂和炎症发展。
  急性炎症初期,为控制炎症发展和减少渗出,可用冷疗法。病后1~2d内进行冷疗(利用江、河、池塘水冷浴),亦可使用冰囊、雪囊、凉醋、明矾水和醋酸铅溶液冷敷,或用凉醋泥贴敷。
  急性炎症减轻后,为了消炎和促进吸收,使用酒精热绷带、酒精鱼石脂温敷,或涂擦复方醋酸铅散加鱼石脂等。抑或使用中药消炎散(处方:乳香、没药、血竭、大黄、花粉、白各100g,白芨300g,碾细加醋调成糊状)贴在患部,包扎绷带,药干时可浇以温醋。
  封闭疗法,将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于炎症患部,效果较好。
  对亚急性和转为慢性经过时间不久的病畜,应当使用热疗法,如电疗、离子透入疗法、石蜡疗法,或试用可的松3~5ml加等量0.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在患肢两侧皮下进行点注,每点间隔2~3cm,每点注入0.5~1ml,每4~6d一次,3~4次为一疗程。
  对慢性经过时间较久的腱炎,可以涂擦碘汞软膏(处方:水银软膏30.0g、纯碘4.0g)2~3次,用至患部皮肤出现结痂为止,但在每次涂药后,应包扎厚的绷带。或涂擦强刺激性的红色碘化汞软膏(处方:红色碘化汞1.0g、凡士林5.0g),为了保护系凹部,应在用药同时涂以凡士林,然后包扎保温绷带,用药后注意护理,预防咬舔患部。经过5~10d换绷带(夏季时间短,冬季应长些)。对顽固的病例可使用点状或线状烧烙,在烧烙的同时涂强刺激剂,注意包扎保温绷带,加强护理。借以诱发皮肤及皮下组织出现急性炎症,形成炎性水肿,白细胞增加,在酶的作用下,可以促进腱的病态结缔组织软化。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病畜的适当运动。
  腱挛缩时可进行切腱术。
  对化脓性腱炎,应按照外科感染疗法治疗。

二、指(趾)屈肌腱炎和悬韧带炎
  指(趾)屈肌腱炎和悬韧带炎(tendinitis of the superficial and deep digital flexor and suspensory ligament)是指(趾)浅屈肌腱、指(趾)深屈肌腱和悬韧带的炎症,是四肢主要常发病之一。马骡的屈腱炎多发生于前肢。三条屈肌腱中单一发病的较多见,有时二、三条腱同时发病,尤其是指深屈肌腱的上翼状韧带发病率最高,并主要多发生于挽马和驮马。而指浅屈肌腱则次之,悬韧带炎就更少些,此两种腱炎常见于骑马和赛马。牛则多发生后肢的指深屈肌腱炎,常是一后肢发病。

  指浅屈肌腱 起于臂骨内上髁及桡骨掌侧面骨嵴,至腕关节上10cm处形成腱质,并在腕上方有上翼状韧带,在系关节处有指屈肌腱鞘,其一部分下降抵止于第一指骨远端与第二指骨近端。本腱有屈腕和指关节、制止冠关节背屈、支持球节达到适当的下沉及辅助悬韧带的作用。因此,二者往往同时发炎。
  指深屈肌腱 起自臂骨内面﹑桡骨后面及肘突的内侧面,在腕关节上方8~9cm处变为腱质,至大掌骨后上方分出上翼状韧带,下行穿过指浅屈肌腱的指屈肌腱鞘,经过第三指关节籽骨的屈腱面抵止于蹄骨后面的屈肌面。该腱有屈指关节与支持蹄关节的作用。此腱的活动与球节角度的开闭变化有关,即球节高度开张时,该腱最紧张,球节下沉角度变小时,则深屈腱弛缓。牛的指深屈肌腱至系关节上方分为两支,分别止于内、外侧指的蹄骨掌侧面后缘。
  悬韧带 起于大掌骨近端后面,在大掌骨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两支,固定第一指关节籽骨,然后沿系骨内外两侧向前下方斜行与指总伸肌腱汇合,止于蹄骨伸肌突。其作用与指浅屈肌腱同样能支持球节。该韧带与籽骨及其诸韧带密切联系,为此,悬韧带炎常并发籽骨炎或籽骨骨折(图13-4-0
6)。牛的悬韧带含有肌纤维,特别是幼龄牛。因此不能持久站立。
  上述前肢的三条屈肌腱,当动物处于站立时,负重肢的各指骨位于侧方指轴的直线上和各指关节方向一致时,三条屈肌腱同处于自然紧张状态,球节保持在正常位置上。随着动物的运动前进肢势的改变,当肢开始负重在压力增加的影响下球节明显下沉,一、二指骨几乎呈水平位置,此时,指浅屈肌腱和悬韧带负重最大,也最紧张,而指深屈肌腱则处于弛缓状态。随着肢体的继续前进运动,在负重肢即将离地的前阶段,各指关节伸张,一、二指骨呈垂直位置,肢体向前倾,球节峻立,此时,指深屈肌腱因负重而最紧张,同时,指浅屈肌腱和悬韧带处于弛缓状态。因此,骑马、赛马多发生指浅屈肌腱炎和悬韧带炎,而挽马、驮马则多发生指深屈肌腱炎(图13-4-0
7)。

图13-4-06 图13-4-07
图13-4-08 图13-4-09

  (一)病因 马、骡和役牛的屈腱炎是一种使役性疾病,由于使役性质不同所引起各腱的发病情况也不同。一般说来指屈肌腱炎可由内外双重因素引起。
  外因,主要是不合理的使役与管理。例如挽驮重载,在深水泥淤的水田里耕地,或突然持续性的长时间飞跑,以及跳跃障碍物,特别是在泥泞或不平的道路上激烈的强度使役,使屈肌腱反复受到超生理机能范围的活动,引起腱纤维或部分腱束的断裂。有时也可能发生于偶然的挫伤、踢伤或邻近组织(如腱鞘炎)炎症的蔓延。
  内因,马骡的腱质纤细,肢势不良(起系或卧系),蹄踵过低以及装蹄不当,铁尾过短、过薄等;牛则主要因为后肢蹄的角度明显地低于前肢,故在挽曳时后肢的趾深屈肌腱高度紧张。在畜体本身存在内因的基础上如与外因相结合,加之使役的情况不同,则每个腱的过度紧张与弛缓的程度也不同,故不可避免的致使某个键的组织受损伤而导致发病。

  (二)症状 指浅屈肌腱炎:各类役畜都有发生,比较起来,骑马和赛马较多见。
  指浅屈肌腱炎根据发病部位共分四个类型:一种是全指浅屈肌腱的腱纤维破裂,纤维破坏严重时呈乱麻样,沿腱的长轴弥散性肿胀(图13-4-0
8);第二种是发生在籽骨的上方,局部腱束断裂,局限性肿胀,常能摸到断端的间隙,病久形成坚硬的瘢痕组织,有时与指深屈肌腱粘连,呈球状硬结(图13-4-09);第三种是发生于系骨侧方腱附着点附近的炎症,在系骨两侧呈斜长形索状肿胀,该处炎症的预后多不良;第四种发生于腕上的上翼状韧带(在桡骨下三分之一内后面),开始形成拇指粗的肿胀,以后在其附近出现弥散性肿胀。以上几种炎性肿胀,病初指压患部均有剧痛和温热。病畜在站立时,患肢以蹄尖着地,球节屈曲(上翼状韧带炎症时,腕关节、系关节屈曲)。运动时,表现中、轻度支跛,仅在上翼状韧带炎症时出现混合跛行,跛行的时间较长,为了避免屈腱紧张,球节不敢背屈,快步时常猝跌。
  多数病例因治疗不当转为慢性,由于腱的再生,增生坚硬的结缔组织。此时虽然临床症状消失,但损伤的腱组织仍不能恢复原有的弹性,抵抗力减弱,容易再发。对此病畜应注意使役。
  指深屈肌腱炎:常发病的部位有三处,发病率比较多的是在掌后上三分之一处的上翼状韧带;其次是在掌的中部;还有系骨的后面。一般急性炎症的初期,患部突发柔软的或捏粉样的肿胀,温热、疼痛。病畜站立时,为了减轻患肢的负担,将患肢伸出置于前方。运动时表现重度支跛,仅上翼状韧带炎时为混合跛行。
  慢性经过时,跛行不甚明显,多在快步运动时才能出现。患部由于结蹄组织增殖而硬固,无热痛,呈结节状,有时腱的肥厚处类似假骨,永不消散,由于瘢痕收缩使腱缩短,因而引起腕关节及指关节的腱性挛缩,表现腱性突球(滚蹄)。
  水牛、役牛的趾深屈肌腱炎,主要发生在后肢的趾深屈肌腱,患病部位多在跖下部以及系骨的后面,其临床症状基本与马相同。
  悬韧带炎:骑马、赛马往往与指浅屈肌腱同时发病,有时并发籽骨骨折,有时亦单一发病。发病部位主要多在籽骨上方分叉处的一支或二支,并在分叉处常发生断裂。病初在球节上方两侧出现肿胀。严重时,常发生大面积的弥散性肿胀,温热疼痛,指压时残留压痕。病畜站立时,半屈曲腕、系关节,并伸向前方,保持系骨直立状态。运动时呈支跛。
  慢性经过时,肿胀变硬。X线检查患病韧带局部可见岛屿状骨化,悬韧带肥厚,但跛行不明显,只在运动中出现猝跌。临床检查时,应注意与籽骨炎和籽骨骨折的鉴别诊断。
  蟠尾丝虫引起的悬韧带炎为慢性炎症过程。患部呈结节状无痛性肿胀,有时浮肿。有的病例形成小脓肿,内有虫体。经过良好的病例,患部钙化,增生纤维组织,韧带粗而厚,表面凹凸不平。

  (三)治疗 除了按照腱炎的常规治疗外,应注意不同腱炎的装蹄疗法。
  指深屈肌腱炎:原则上加大蹄的角度,以侧望与指轴一致为标准,适当切削蹄尖部负面,装厚尾蹄铁,抑或加橡胶垫。蹄铁的剩缘、剩尾应多些,上弯稍大些。
  悬韧带炎:原则上使蹄的角度略低于指轴为标准。悬韧带分支发生炎症时,轻度切削发炎侧蹄踵负缘,但要求蹄负缘的内外应当等高。
  指浅屈肌腱炎:基本根据悬韧带炎的装蹄疗法。

  (四)预防 “预防为主”的方针对于降低屈腱炎的发病有着重大意义。在预防腱炎工作中,应宣传普及防病知识,建立健全使役管理制度。
  1.对不满二岁或不老实的马、骡、役牛,以及刚刚拉车和病后体弱的牲畜,必须注意使役,防止载运过重和激烈奔跑,特别道路不良时更应当注意。
  2.在农村应注意对役畜的削蹄工作(不挂掌马的削蹄,小马、骡以及役牛、水牛的削蹄)要正确适时,正常的装蹄,使肢蹄经常保持正常的肢势和蹄的角度,这是预防屈腱炎的关键问题。如果肢势和蹄形不正,都应当及时的进行矫形装蹄。
  3.在偶然剧烈使役之后,估计有可能发生腱炎时,应当因地制宜的利用河边、水池,把牲畜牵到水里进行脚浴。
  4.养马、骡、役牛较多的单位,应建立槽头和车上、田间检查制度,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慢性腱炎应注意使役、管理。

三、腱断裂
  腱断裂(rupture of the tendons)是腱的连续性被破坏而发生分离。牛、马发病较多,其它家畜也偶有发生。临床上常见的腱断裂是屈腱断裂和跟腱断裂,伸腱断裂发生的较少。腱断裂按病因可分为外伤性腱断裂和症候性腱断裂,而前者又可分为非开放性(皮下)腱断裂和开放性腱断裂;按发生部位可分为腱鞘内腱断裂和腱鞘外腱断裂;按损伤程度可分为部分断裂(少数腱束断裂)、不全断裂(多数腱束断裂)和全断裂。腱的全断裂多发生于肌腱的移行部位或腱的骨附着点。
  (一)病因
  非开放性腱断裂:多因腱突然受到过度牵张所致。在马、骡常由于剧烈的运动,过重的驮运、挽曳、飞越、疾驰、蹴踢,保定失宜,在牛因拖拉重载、滑倒和跨越沟壕时,使腱组织突然过度牵张而引起,皮肤仍保持完整性。
开放性腱断裂:发生的较少。由于犁铧、耙齿、镰刀、锹铲、草叉等的切割以及枪弹的损伤等,引起皮肤和腱组织同时发生损伤,且常为鞘外腱断裂。
  症候性腱断裂:常见的是由新陈代谢所引起的全身病,如骨软病、佝偻病等。腱及腱鞘的炎症、化脓坏死,蹄骨及籽骨的骨坏疽,切神经术后腱组织代谢失调、弹性降低,抵抗力减弱,以致容易发生腱的断裂。并发于腱鞘炎的腱断裂属渐进发展的鞘内纵断裂。

  (二)症状 腱断裂的共同症状是腱弛缓,断裂部位形成缺损,又因溢血和断端收缩,断端肿胀,断裂部位温热疼痛。开放性腱断裂,经常感染化脓,预后不良。病畜患肢机能障碍,有的表现异常肢势。

  (三)治疗 原则是使病畜安静,缝合断端,固定制动,防止感染,促进愈合。
  1.屈腱断裂 (rupture of the digital flexor tendons) 屈腱断裂是指(趾)浅屈肌腱、指(趾)深屈肌腱和悬韧带所发生的开放性和非开放性断裂,三条屈肌腱有的单独发生,有时同时发生。非开放性腱断裂的发生部位多在附着处。
屈腱断裂的病因和病理同腱断裂。

图13-4-10 图13-4-11 图13-4-12
图13-4-13 图13-4-14 图13-4-15
图13-4-16 图13-4-17 图13-4-18
图13-4-19 图13-4-20 图13-4-21

  (1)症状 局部症状为皮下断裂,主要表现患腱弛缓和指(趾)轴改变。发病当时腱的断端有间隙,经过12h后因软组织的明显肿胀,则不易识别。患部温热、肿胀疼痛。开放性断裂,腱的断面多为横断或斜断,并因其收缩在伤口内不易见到断端。
  指(趾)深屈肌腱断裂:皮下屈腱断裂以指(趾)深屈肌腱断裂为最多,并多发生于蹄骨的附着点。开放性断裂多在掌部或系凹部。完全断裂时,突然呈现支跛。站立时以蹄踵或蹄球着地,蹄底向前,蹄尖翘起,系骨呈水平位置。运动时,患肢蹄摆动,以蹄踵或蹄球着地,球节高度背屈、下沉。断裂发生于骨附着部位时,系凹蹄球间沟部热痛肿胀,腱明显迟缓。如发生于球节下方时,则可触到断端裂隙及热痛性肿胀。如与指(趾)浅屈肌腱同时发生断裂时,则蹄尖的翘起更明显(图13-4-
10图13-4-11)。
  指(趾)浅屈肌腱断裂:完全断裂时,突发支跛。站立时,以蹄尖着地减免负重。运动时,患肢着地负重的瞬间球节显著下沉,蹄尖稍离地面翘起。触诊冠骨上端两侧腱的附着点或球节上方的掌后侧,可摸到腱的断痕,患部疼痛性肿胀及温热。
  悬韧带断裂:单独发生的较少,常发生于分支处。病后突发支跛,患肢负重时,球节明显背屈、下沉,但蹄尖并不上翘,患肢蹄负面可以着地。牛的单独断裂时,患肢负重时球节明显下沉,以蹄踵着地,蹄尖翘起稍离地面。如断裂发生在两个分支处,局部有疼痛性肿胀。如并发籽骨骨折,可听到骨摩擦音(图13-4-
12)。
  屈腱的不全断裂与腱炎的区别有一定难度,但比腱炎的跛行症状重,几乎不能负重。
  (2)预后 不全断裂,一般多是可以完全治愈。完全断裂的愈合时间虽然较长,如能早期合理的治疗,也能够治愈,但有时遗留下顽固跛行。发生在骨的附着部的腱断裂,腱的缝合和固定都很困难,一般预后不良。马、骡的腱断裂比牛的预后好,犊和驹的腱断裂比成年畜的治愈率要高。
  (3)治疗 治疗原则是合理固定,吻合断端,防止感染,促进再生(图13-4-
13图13-4-14)。
  腱断裂的治疗,关键在于固定。只有在充分固定的基础上,促进腱的断端紧密结合,以利腱的再生。否则预后多为不良。
  腱断裂的固定方法很多,如石膏绷带、夹板绷带等。效果较好的是在包扎石膏固定绷带时结合使用镫状支架、支撑蹄铁以及长尾连尾蹄铁(图13-4-
15图13-4-16)。
  腱的全断裂(包括开放性腱断裂)在一般外科处理后,可进行腱缝合术,以促进断端紧密结合,加速修复。腱的缝合法有皮外和皮内(创内)缝合两种。皮外缝合应在充分剃毛消毒的基础上,使用粗的缝线,从腱的侧面穿线,进针部位距断端3~4cm,作单扣绊或双扣绊将两断端拉近打节固定,使断端尽量接近,然后包扎石膏绷带。创内(皮内)缝合法,用粗线(18号线)作双交叉扣绊缝合,进针部位距离断端5~8cm,交叉穿线,然后拉紧打节,撒布青霉素粉,缝合皮肤,然后包扎石膏绷带。为了增加抗拉强度,防止缝线拉断,可先实行皮内缝合,再行皮外缝合,借助皮肤的张力减轻缝线所受的拉力(图13-4-
17图13-4-18)。
  对各部的不全断裂和球节以下的完全断裂,不作腱缝合,应用石膏绷带固定。在包扎绷带时为了使断端接近,应将患肢的指关节固定在适当的屈曲状态。完全断裂固定石膏绷带更换的时间应不少于一个月。以后改装长尾连尾蹄铁,病畜需要休息三个月以上,逐渐进行功能锻炼。使用长尾连尾蹄铁是利用蹄铁的长尾向后扩大患肢的负重面积,防止蹄尖上翘,防止腱的断端被拉开。在愈合过程的后期,蹄铁的长尾应逐渐缩短。应当注意在包扎固定绷带后必须将病畜吊起保定。
  开放性腱断裂在新鲜创的初期,伤口作一般外科处理后,撒布青霉素、链霉素,同时用0.1%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对控制感染有较好的效果。根据腱断裂的具体情况,进行腱缝合并包扎固定绷带。拆除绷带后,注意功能锻炼。
  2.腓肠肌和跟腱断裂(rupture of the gastrocnemius and the tendon achillis)
  腓肠肌和跟腱有伸展与固定跗关节的作用。腓肠肌与跟腱断裂常发生于牛、马,除腱断裂的一般原因之外,特别是当挽曳重车行走在坡度大的路上,飞节高度屈曲,抑或强屈后肢滑倒以及母牛在分娩前后,均容易引起跟腱断裂(图13-4-
19图13-4-20)。
  断裂部位多在跟结节处,患部肿胀疼痛,有时可以摸到断裂的缺损部。举起后肢屈曲跗关节无抵抗。完全断裂在站立时,患肢前踏,跗关节高度屈曲并下沉,膝关节伸展,患侧臀部下降,小腿与地面垂直,跖部倾斜,跟腱弛缓。运动时,表现以支跛为主的混合跛行,如两后肢同时发病,运动困难(图13-4-
21)。
  跟腱完全断裂的治疗:如断裂部位发生于腱质部和肌腱的移行部位时,可试用缝合法,然后包扎石膏绷带。跟腱附着点的全断裂和并发跟骨结节骨折时,可试用石膏固定绷带,但一般预后不良。

图13-4-22 图13-4-23 图13-4-24

四、幼畜屈腱挛缩
  (一)病因 幼畜屈腱挛缩(contraction of the flexor tendons in young animals)有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先天性的主要由于屈腱先天过短,同时伸肌虚弱所造成。常发生于马、骡幼驹和犊牛,并常发生在两前肢,而后肢基本不发生。
后天性幼畜屈腱挛缩,主要是幼畜在发育期间完全舍饲、运动不足、全身肌肉不发达、消化障碍、营养不良所引起。风湿性肌炎、佝偻病也能诱发此病。

  (二)症状 幼驹、犊牛的屈腱挛缩根据程度不同,表现多种多样。轻度先天性挛缩,以蹄尖负重,行走时容易猝跌,球节腹屈。重度挛缩病例球节基本不能伸展,球节背面接触地面行走(图13-4-22图13-4-23)。
后天性屈腱挛缩,初期以蹄尖负重,随着病势的发展,蹄踵逐渐增高,球节向前方突出(图13-4-
24)。球节前面接触地面后,不久便引起创伤,损伤关节,往往并发化脓性关节炎。

  (三)治疗 先天性幼畜屈腱挛缩,可包扎石膏绷带或夹板绷带进行矫正。在打绷带时应将患肢的球节拉开至蹄负面完全着地,用石膏绷带固定。后天性挛缩,首先除去原因,可试用石膏绷带固定矫正,也可以装铁脐蹄铁。屈腱挛缩较重的幼畜,可行切腱术。